
9月22日,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院士應邀來到我校,為學校320余名師生作了題為“我的中國飛機‘心臟’強健夢”的學術講座。校黨委書記李天安、副校長趙明階出席講座,全校320余名學生代表認真聆聽講座,全場座無虛席。

人人皆應胸懷理想夢想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幾代中國人的夙愿,更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待”,李應紅說,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中國夢”;而實現中國夢,就應懷揣理想信念,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不懈奮斗。“富國”和“強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大基石,從大唐盛世到鴉片戰爭,李應紅列舉了中華民族在復興路上所遇的艱難險阻,用一個個令人深思的歷史案例闡述出軍事力量在國家興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強軍夢的實現,亟需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優秀空軍,希望你們懷揣夢想,為各自理想、為國家富強不愈奮斗!”
在21空天世紀緊握關鍵技術
李應紅指出,航空發動機被稱作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航空發動機被稱為飛機的‘心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也是飛機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決定因素,”從淺顯易懂的航空基理知識講起,李應紅系統闡述了我國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衛星、各類機型等航空領域的發展歷程及階段性目標,指出了航空發動機研發難度大、周期長等痛點及原因。“壯漢的‘心’,不能再被別人緊握,我們應具備緊握關鍵技術、緊握‘心臟’的信心、勇氣與擔當!”
李應紅講到,當下僅有美、英、法、俄四國能獨立研發大中型航空發電機,使得飛機“心臟病”更加成為我國航空發展的阻礙。現階段,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技術體系不健全,技術基礎差、發展速度緩,對航空發動技術發展的艱巨性和規律性也存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的問題。從二代機測繪仿制到最新機型,李應紅用實際案例分析了我國航空發動技術一直缺乏自主研發的現狀。“圓強國強軍夢,必須根治飛機的‘心臟病’,而這更加要求我們要依靠實驗數據和經驗逐一解決,不能僅僅靠理論、靠描述!”對此,李應紅解釋了空軍引進和國產航空裝備發動機“哮喘病”“高原病”“軟骨病”三大問題,用高原起動控制與建模等創新案例深情闡述了自己對“自主創新,追夢空天”的發動機心臟強健夢的理解和認識。
肩負責任 不斷創新
“強軍強國,首先要心懷理想;讓飛機飛得更高、更快、更遠,是我一輩子的夢想、使命和責任!”李應紅講到,人應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創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變,有所變化即為創新;另一類是突出重圍,有一定顛覆性、變革型的創新。我們不一定追求傳統意義上的創新,要突破傳統,追求每一次的新變化。“教育肩負著知識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

交流互動環節,李應紅回答了同學們在航空領域的困惑和疑問。針對“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戰略目標”問題,李應紅感言:“我們必須形成自主研發能力,即自主創新研制;要極力從過去的跟蹤仿制到測繪仿制,再到測繪研制、自主研制,最后達到自主創新研制的目標!”
“我們的祖國,在解決高原航空技術問題上花了15年時間,在等離子體動力學中更是傾注了長久心血,這條路,任重而道遠,其秘訣便是——面向重大需求凸顯特色;加強團隊協作;堅持、再堅持!引用雨果的話,‘已經產生的創造與即將產生的創造相比,微不足道,’包括我所做過的工作,更是微不足道。希望同學們不懈努力,學有所成,前程遠大,勵志為國家航空事業發展及國家強盛奮發圖強、不負青春!”
校黨委書記李天安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堅持中國特色強軍道路,全面推行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和現代化航空航天建設發展上取得了矚目成績。當前,國家正加快實施創新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軍民融合等戰略,希望全校教師和學生認真學習李應紅院士在愛國報國上實干擔當上的奉獻精神、在學術研究上進無止境的奮斗精神、在教書育人上孜孜不倦的敬業精神,愛黨敬業、奮發進取、勇于創新,用實際行動為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大學、推動國家交通事業發展建功立業。